分割點和分級
旋流器的分離效率,其含義為在分離過程中,若某一粒度的顆粒進入底流和溢流的概率各為50%,則該顆粒的粒度就是二50。圖8-15為理想情況下旋流器進料的顆粒分布曲線,該圖解釋了進料是如何分為底流(UF)和溢流(OF)的。圖8-16該旋流器分級效率曲線,定義為某特定粒徑進料經(jīng)分離后,進入底流部分的懸浮物質(zhì)量與該粒徑級別在進料中的質(zhì)量之比:
該粒徑級別顆粒在底流中的質(zhì)量
該粒徑級別顆粒在進料中的質(zhì)量
式中,下角標,表示所考慮的粒度級別。級效率有時也稱為固相回收率,回收率曲線(圖8-16)也稱作Tromp曲線。值得注意的是“級"包含了顆粒尺寸的范圍,顯然,裝置的效率則取決于其應(yīng)用情況。因此,級效率曲線也可能與圖8-16所示的呈反像,這時效率定義為固相在分級器的細粒產(chǎn)品(對于旋流器而言為溢流)中的回收率。
理想的分級器將把進料按顆粒粒度分為兩部分,一部分粒度低于分割點(cut point);另一部分粒度則大于分割點。在實踐中,只能用一把鑲子手工將顆粒分成兩堆后,才能達到這樣的分級程度。所有機械分離操作將在粗顆粒產(chǎn)品中帶有小顆粒,而且通常小顆粒產(chǎn)品中則含有大顆粒。因此,理想分級器的分離精度應(yīng)該等于M非理想情況下,分離精度是一個分數(shù),該值越小,分離效果越差。如果被分離物料的所有粒徑分布情況已知,那么用建立在顆粒數(shù)、顆粒長度、顆粒面 積、顆粒質(zhì)量或顆粒體積基礎(chǔ)上的級效率將是一樣的,因為這些量之間的任何轉(zhuǎn)換因素將(在式中)被消掉。然而,通常在實際中,并不確切知道被分離物料的所有粒徑分布情況, 用最適合的設(shè)備進行粒度分析,可以測得大量的粒度分布。因此,推薦采用基于質(zhì)量分布來衡量分級效率的方法。進料固相進入底流的總質(zhì)量分數(shù)定義為總效率[Bradley, 1965],也稱固相總回收率。